Skip to content
字数
5993 字
阅读时间
23 分钟

#水晶 #塔罗

塔罗牌起源假说

  • 主流观点: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塔罗牌起源于意大利,而非早期传言的埃及、摩洛哥或中国
  • 争议理论:
    • 以柏林为首的学者主张埃及起源说
    • 保罗·凯斯提出1200年摩洛哥菲斯起源说
  • 关键证据:
    • 1367年伯尔尼教规中首次出现禁止打牌的记载
    • 现存最古老记录来自1367年禁止塔罗牌的法律文件
  • 历史定位:
    • 人类最新开发的占卜系统(约700年历史)
    • 与《易经》(数千年)和古如尼占卜并称世界三大占卜术

早期塔罗牌

01、查尔斯六世的塔罗牌

  • 制作者: 格兰高尼为法国国王查尔斯六世制作
  • 时间: 1392年
  • 特点:
    • 手工绘制三盒作为礼物
    • 主要用途为贵族娱乐
    • 牌组结构尚未定型

02、15世纪早期塔罗牌

  • 结构特征:
    • 四组数字牌(每组10张)
    • 四组宫廷牌(每组4-6张)
    • 一组王牌/大牌(数量不固定)
  • 特殊设计:
    • 大牌带有寓意图像但无数字编号
    • 文化背景暗示明显但含义模糊

03、塔罗牌成为占卜工具的原因

  • 历史背景:
    • 中世纪欧洲(5-15世纪)社会动荡
    • 知识分子被迫隐藏智慧
  • 演变理论:
    • 通过游戏载体秘密保存知识
    • 后人解读为"宇宙智慧的浓缩"
  • 功能转变:
    • 从娱乐工具到哲学载体
    • 集体智慧的结晶假说

04、威斯康提塔罗牌

  • 基本参数:
    • 制作时间:1451年左右
    • 地点:米兰威斯康提家族
    • 创作者:班波(别名皮尔彭特·摩根贝加莫塔罗)
  • 结构特点:
    • 现存74张(原应78张)
    • 缺失高塔和恶魔牌
    • 15张人物牌(少1张)
    • 39张数字牌(少1张)
  • 历史地位:
    • 现存15副共271张
    • 威斯康提-斯福尔扎塔罗保存最完整
    • 与现代表结构最接近

05、索拉布斯卡塔罗牌

  • 别名: 古文明塔罗
  • 重要突破:
    • 首副完整78张结构的塔罗牌
    • 大牌开始标注罗马数字
    • 数字牌首次出现图案设计
  • 影响:
    • 可能影响韦特牌画家潘米拉·史密斯
    • 开创"看图说话"式牌面设计

06、十四十五世纪塔罗牌

  • 文献证据:
    • 1500年拉丁文手稿首次记载大阿卡纳名称
    • 1540年马尔科利诺著作首次记载占卜用途
  • 神秘学发展:
    • 1612年蔷薇十字会文献首次提出"密传塔罗"概念
    • 命名为"Rota"(轮),作为时空查询工具
  • 文化特征:
    • 牌面反映文艺复兴时期美德观念
    • 包含节制、力量、正义等哲学概念

卡里亚尔-威斯康提牌保留最完整美德体系

蔷薇十字会

  • 历史渊源: 金色黎明组织(Golden Dawn)的建立基础就是蔷薇十字会(Rosicrucianism)。
  • 文献记载: 1612年蔷薇十字会出版的小册子中首次明确记载了塔罗牌的占卜用途。

密传塔罗牌

1)发展历程
  • 传承关系: 金色黎明组织在蔷薇十字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密传塔罗牌体系。
  • 马赛体系: 随后进入马赛时代,该体系包含大量不同版本的塔罗牌。
2)世界三大塔罗体系
  • 评选标准: 韦特(Waite)、透特(Thoth)和马赛(Marseille)被称为世界三大塔罗牌主要基于商业销量。
  • 版本特点:
    • 透特牌:保持固定画面,后续改编不影响其本质
    • 韦特牌:存在多个印刷版本(普通韦特/百年韦特/莱德韦特),仅在色彩和细节有微小差异
    • 范韦特牌:属于韦特系的改编版本,不属于正统韦特体系
  • 马赛特殊性: 包含大量不同风格的牌组,许多甚至难以归类为严格意义上的马赛系塔罗。

马赛系塔罗牌

马赛系塔罗牌的定义与组成

  • 定义范围:马赛塔罗不是特指某副牌,而是指16世纪法国马赛地区印刷的风格相近、理念相通的塔罗牌系列
  • 牌组构成:共78张牌,与现代塔罗结构相同,包含:
    • 四组小牌:警棍(后称权杖)、花臂(后称圣杯)、钱币、宝剑
    • 大牌(22张)
  • 购买注意:不能像韦特/透特系那样直接说"买马赛",需说明具体版本

历史背景

  • 时间起源:16世纪
  • 地理起源:法国马赛及周边地区
  • 现存最早:巴黎印刷版本(具体年代未提及)
  • 学术研究:有专门研究马赛塔罗的学者群体

马赛系塔罗牌的特点

  • 编号系统:
    • 大牌有名称和罗马数字编号
    • 愚人牌无编号(为后来愚人作为0号牌奠定基础)
  • 排列顺序:大牌名称、数量、排列顺序固定(成为后世标准)
  • 游戏功能:保留数字编号用于计分(类似桥牌的玩法)
    • 例:意大利的"ta to ki"游戏,通过比大小得分

设计元素与争议

  • 文化融合:
    • 炼金术元素
    • 魔法元素
    • 新柏拉图主义(受文艺复兴影响)
    • 埃及文化(通过战争传播)
  • 设计争议:
    • 可能只是文化表现,也可能是刻意隐藏深意
    • 现代研究分两派:
      • 发现原有深意
      • 强行结合新神秘系统

马赛系塔罗牌在塔罗历史中的地位

  • 承上启下:
    • 之前(威斯康提等):偏游戏/艺术
    • 马赛系:游戏与神秘学界限模糊
    • 之后:纯占卜用途
  • 转型意义:完成从游戏工具到神秘学工具的转变
  • 现代对比:
    • 现代塔罗:设计时明确对应占星/神秘系统
    • 马赛系:设计意图不明确

古塔罗的特征与解读

  • 共同特征:
    • 未刻意对应神秘学系统
    • 无标准解读答案
  • 解读特点:
    • 依赖个人文化素养(类比艺术鉴赏)
    • 例:同一幅画,有人看到"悲伤/自由",有人只看到"微笑的女人"
  • 包含体系:威斯康提、古文明塔罗、马赛系均属古塔罗
  • 专业提示:韦特系研究者通常不擅长马赛系解读

现代塔罗牌

1、杰伯林

  • 奠基人地位:杰伯林(1781年)是现代塔罗的奠基人,首次将塔罗牌与神秘学建立联系。
  • 埃及起源说:在其著作《原始世界》中提出塔罗源于古埃及,认为埃及象形文字书写的透特之书是最初的塔罗牌。
  • 传播理论:主张吉普赛人仅作为传播者将塔罗从埃及带到意大利。
  • 三大关联:认为塔罗牌与三倍伟大的赫尔墨斯(希腊称赫尔墨斯,埃及称透特)、卡巴拉犹太哲学存在关联。

2、艾泰拉

  • 历史定位:第一个明确将塔罗用于占卜的实践者(1785年后),被称为"第一个塔罗占卜老师"。
  • 学术遭遇:其理论因杰伯林的学术打压被推迟发表,曾被指控抄袭。
  • 创作特点:绘制"大艾泰拉塔罗",采用姓名倒写法(如原名Aliette改为Etteila)。
  • 理论延续:同样强调塔罗与透特之书的关联,但牌组体系与现代差异巨大。

3、克劳利

  • 著作影响:受杰伯林和艾泰拉启发,出版《透特之书》,推动塔罗理论发展。

4、埃利法拉

  • 学术贡献:法国魔法师,在《鲜艳魔法的教条和仪式》中首次明确建立卡巴拉与塔罗的对应关系。
  • 对应体系:将22个希伯来字母与22张大牌对应(魔术师→Aleph,女祭司→Bet,愚人→第21字母),与现代金色黎明体系相差一位。

5、帕普斯

  • 四元素理论:将塔罗与神圣四字母YHVH对应建立元素体系(Y=火,H=水,V=风,结尾H=土)。
  • 符号学发展:推动塔罗牌与炼金符号、占星符号的系统性结合。

6、元素的体系建立

  • 理论基础:基于神圣四字母的元素对应关系,形成完整的火、水、风、土四元素理论框架。

7、阿卡娜名称提出

  • 命名革新:保罗·克里斯提安首创"大阿卡纳/小阿卡纳"术语,提升塔罗牌的神秘学地位。
  • 占星关联:将36张小牌(去除4张A牌)对应黄道360度(每牌10度),建立牌组与占星的联系。

8、金色黎明组织

  • 成立时间:1887-1888年由马瑟斯等人创立,核心成员包括韦特和克劳利。
  • 体系整合:融合卡巴拉(主导)、塔罗、炼金术、占星等元素,剔除前人理论中的不合理部分。
  • 核心文献:马瑟斯《Book T》手稿详细记载塔罗符号系统、行星对应及设计规范。
  • 现代影响:成为韦特塔罗和透特塔罗的理论基础,奠定现代所有塔罗牌体系根基。
  • 赫尔墨斯主义:组织全称"赫尔墨斯主义金色黎明",其理论整合多宗教神秘学传统,强调万物有灵、原型共通等核心观点。

赫尔墨斯主义

1. 唯心主义法则

  • 核心观点: 认为宇宙即是精神,一切皆为思想
  • 辩证理解: 人类认知具有局限性,我们只能通过有限的意识感知世界
  • 科学视角: 人类实际生活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,所认定的"真实"取决于当前科学验证手段
  • 实践启示: 需保持"大胆假设,小心求证"的态度,同时辩证看待各种可能性

2. 一致性法则

  • 核心表述: "As above, so below"(如上所述,如下所述)
  • 东方对应: 类似"一花一世界,一叶一菩提"的哲学思想
  • 本质特征: 微观现象与宏观宇宙规律相通,所有事物背后的基本原理一致
  • 应用实例:
    • 神秘学中的"天人感应"概念
    • 养生遵循"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"的自然规律
    • 四季变化与人体调养的对应关系

3. 能量振动法则

  • 基本原理: 宇宙中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,一切都在能量振动状态
  • 科学印证: 与物理学"世界是运动的"基本观点一致

4. 极性法则

  • 核心观点: 万物皆有对立两极,物极必反
  • 东方对应: 类似阴阳哲学中的"黑中有白,白中有黑"
  • 辩证理解:
    • 对立面本质相同但程度不同
    • 极端状态会相互转化
    • 所有真理都是半真半假,矛盾可以调和
  • 实践启示: 超越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,理解事物的相对性

5. 周期循环法则

  • 基本规律:
    • 万物流动不居,内外皆有潮汐涨落
    • 摆动具有补偿性(向左摆动度量=向右摆动度量)
  • 生活印证:
    • 人生富贵与痛苦的平衡
    • 表面风光与背后付出的对应
    • "否极泰来"的循环规律
  • 东方联系: 与《易经》的周期变化思想相通

6. 因果法则

  • 基本主张: 种因得果,因果必然
  • 东方差异: 中国哲学更强调"缘"的平行法则(缘起缘灭不一定有直接因果)
  • 思考问题: 因果是否绝对?因与果孰先孰后?

7. 阴阳法则

  • 核心观点: 万物皆有阴阳两面,但并非绝对对立
  • 辩证理解:
    • 阴阳可以共存
    • 任何事物都同时包含阴阳属性
  • 观察方法: 看到事物显性的一面时,应意识到其隐性对立面的存在

赫尔墨斯主义文献

1. 上帝与能量的解释

  • 本质理解: "上帝"指代具有创造力的合一能量
  • 科学类比: 类似光的波粒二象性,超越人类现有认知维度
  • 表述原因: 用"神"的概念便于人类理解抽象能量

2. 二元性的概念

  • 产生原因: 创造需要分化,完全合一无法产生多样性
  • 人类认知: 物质世界的人类需要二元区分(对/错,黑/白)才能理解事物
  • 创造过程: 从合一能量分化出阴阳两种基本属性

3. 七行星与能量扩散

  • 功能作用: 将基本能量细化为具体品质
  • 实例说明:
    • 金星代表爱的能量
    • 火星代表勇气力量
  • 认知意义: 细化分类帮助人类理解抽象概念

4. 人类的创造与性别

  • 初始状态: 第一个人类Adam(希伯来语中兼指"人类")是雌雄同体
  • 性别分化: 从阳性中分离出阴性(夏娃来自亚当的肋骨)
  • 象征意义: 阳性包含创造性,阴性体现包容性

5. 灵魂与肉体的观念

  • 基本主张: 灵魂永恒,肉体暂时
  • 唯物解读: 伟人精神影响持久(如孔子思想传承)
  • 永生途径: 超越物质局限,追求精神升华
  • 实践方法: 修养美德,进行精神冥想

6. 卡巴拉的世界观

  • 层级结构:
    • 顶层:上帝
    • 中层:七行星
    • 底层:物质世界
  • 哲学流派: 犹太神秘主义("卡巴拉"意为"接受")
  • 经典著作: 《光辉之书》《创造之书》(公元300年成书)

7. 塔罗牌与卡巴拉的联系

  • 历史渊源: 现代塔罗理论基于马瑟斯的体系,而马瑟斯体系根植于卡巴拉
  • 学习必要性: 理解塔罗必须了解卡巴拉基础
  • 比较说明: 类似易经占卜,表层解读与深层理解的差异

8. 生命之树与塔罗牌的对应

  • 核心概念: 解释宇宙创造过程的玄学模型
  • 组成要素: 原质、路径、四重世界
  • 现代应用: 塔罗牌每张牌都尝试与生命之树对应
  • 学习价值: 深入理解塔罗本质的关键
  • 科学视角: 类似尝试解释宇宙大爆炸及生命起源的哲学思考

金色黎明塔罗牌

1. 马瑟斯夫妇的背景与争议

  • 作者身份:金色黎明塔罗牌的原创作者是马瑟斯夫妇,马瑟斯本人具有艺术才能。
  • 创作争议:
    • 马瑟斯声称其著作《Book T》是从蔷薇十字会重要成员的尸体手中发现的密码书改编而来,但实际为个人创作
    • 类似"从秦朝古墓挖出"的夸张说法,在当时神秘学领域监管不严的环境下未被追究
  • 艺术才能轶事:
    • 曾一夜完成壁画创作令人惊叹
    • 宣称塔罗牌设计是"受神圣感应"数小时完成,真实性存疑

2. 金色黎明塔罗牌的创作与传播

  • 创作模式:
    • 马瑟斯提供原版牌和《Book T》说明书
    • 要求其他成员根据理解创作个人版本
  • 后续发展:
    • 重要改编者包括Robert王和伊莎瑞尔·瑞加迪
    • 相关著作:《金色黎明》(伊莎瑞尔)、《卡巴拉塔罗》(Robert王)
  • 现存状况:
    • 马瑟斯原版手稿已失传
    • 再版版本仍可通过美国游戏公司(US games)购买

3. 金色黎明塔罗牌的特点与现状

  • 画面特点:
    • 小牌(圣杯/权杖/宝剑/星币)2-8数字牌仅为物品数量排列
    • 缺乏叙事性画面,难以直观解读
  • 衰落原因:
    • 画风审美过时
    • 密传体系晦涩难学
    • 说明书《Book T》早期仅限组织内部流通
  • 使用现状:
    • 主要作为怀旧收藏品
    • 美国已较少实际使用

四、韦特塔罗牌

1. 韦特塔罗牌的创作背景与作者

  • 创作团队:
    • 亚瑟·爱德华·韦特(A.E. Waite)设计
    • 潘米拉·史密斯(Pamela Smith)绘制
  • 创作过程:
    • 大牌精心设计,小牌交由潘米拉自由发挥
    • 总耗时仅数月(1909年出版)
  • 身份背景:
    • 二人均为金色黎明组织成员
    • 创作时使用组织内部体系但后期关系破裂

2. 韦特塔罗牌的特点

  • 双重解读性:
    • 表层:画面叙事性强,适合新手"看图说话"
    • 深层:隐含金色黎明密传体系符号
  • 创作矛盾:
    • 既想保留组织知识又受保密协议约束
    • 试图"复兴古塔罗的浪漫"而修改部分对应关系
  • 画面参考:
    • 小牌部分借鉴索拉布斯卡(Sola Busca)塔罗的叙事风格

3. 韦特塔罗牌与金色黎明的关系

  • 体系渊源:
    • 核心框架基于金色黎明体系
    • 保留行星对应、卡巴拉等基础设定
  • 刻意改动:
    • 为保密而隐藏/修改部分符号
    • 部分画面与原始体系出现偏差
  • 创作困境:
    • 类似"按大纲写作时自由发挥过度"
    • 导致严肃学者发现体系对应不完美

4. 韦特塔罗牌的解读困扰

  • 双重解释冲突:
    • 画面直观解读 vs 体系理论解读可能完全相反
  • 正逆位争议:
    • 韦特认为"负面牌逆位转正面"
    • 讲师主张"逆位代表能量阻滞":
      • 举例:富二代偷窃被罚(正位)vs 被摆平(逆位)
      • 后者短期看似"好"但长期隐患更大

5. 韦特塔罗牌的说明书《塔罗图石》

  • 内容质量:
    • 大牌部分解释详尽
    • 小牌存在图文不符问题
  • 评价:
    • 整体被认为"拉垮"(表现不佳)
    • 但开创了"牌组+说明书"的商业模式
6. 韦特塔罗牌的流行原因
  • 易用性优势:
    • 小牌具有故事性画面
    • 配套说明书降低学习门槛
  • 传播优势:
    • 不同于金色黎明的封闭体系
    • 兼顾初学者与进阶者需求

7. 范维特塔罗牌简介

  • 定义:
    • 保留韦特框架但改编画面的衍生牌组
    • 例如:独角兽塔罗、花影塔罗
  • 使用建议:
    • 可用韦特基础知识解读
    • 需根据具体画面调整理解

透特塔罗牌

  • 创作者背景: 由克劳利与哈里斯小姐合作创作,克劳利是金色黎明成员,与马瑟斯关系密切但被组织驱逐
  • 创作特点: 耗时5年(1938-1943)完成,尝试融合占星、魔法、炼金术、埃及神话、易经等多体系神秘学知识
  • 文化融合难点: 特别强调将中国易经融入78张塔罗牌的困难性,因64卦与塔罗体系在表达形式上的本质差异
  • 出版历程: 1943年完成创作,1969年才实现首次彩色印刷,期间经历多次印刷厂合作波折
  • 配套文献: 《透特之书》作为官方教材,现有中文译本可供参考

六、对现代塔罗有过贡献的人

1. 保罗·福斯特·凯斯的贡献
  • 学术立场: 介于金色黎明体系与韦特塔罗之间的中间派,1920年声称通过伊莱·列维著作发现塔罗秘密秩序
  • 争议性指控: 在其著作中揭露韦特《塔罗图史》存在抄袭马瑟斯的内容
  • 代表著作:
    • 1920年《塔罗研究导论》(约50页简版)
    • 1947年《塔罗:一个时代的智慧之石》(金色黎明体系详细说明书)
2. 伊莎瑞尔的贡献
  • 关键出版: 1937年《金色黎明》四卷本,首次公开该组织的秘密资料和仪式(含Book T内容)
  • 后续影响: 导致现代金色黎明转变为商业机构,年费制(约$1000/年)提供已公开的课程资料
3. 其他贡献者及塔罗的现代化发展
  • 复兴时期: 1969年起出现塔罗牌复兴浪潮,催生多种新体系设计
  • 现状担忧: 多数从业者缺乏历史认知,使塔罗从"宇宙秘密法则"降维为简单占卜工具
  • 发展期待: 需要从业者共同努力恢复塔罗的哲学深度与智慧价值

贡献者

撰写